三個要點引發了不少人討論,對於這個小眾卻高產值的圈子,應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
第一點,酒色跟酒腿確實的,跟一支酒好不好喝沒有關係,所以看到某些大師品飲文在計算淚腳時間的,兩酒都會愣一下,想說這樣的意義是要?
基本上淚腳的長短與酒精濃度有關(Wset教材中還加上甘油含量(不論烈酒或葡萄酒)這個影響因素,已更正!)。而且我記得在葡萄酒新手選曾經有一篇腦力激盪的淚腳討論文,過年前的事吧,相當精彩。
不同的酒款(常態品項,原酒乃至於單桶)酒精度各自表態,也就是說,除非將酒汁一律加水降至40%abv或一個固定趴數,否則連最基本的可比性都沒有,遑論風味差異...
第二點是否可以搖杯?
原則上,40%以上的烈酒不建議搖杯的主因是酒精嗆味會一直的往上衝,迅速搖完杯隨即嗅聞只有嗆味而已...,也因此酒廠調酒師在工作時,一般會將杯中的原酒加水降至20%abv上下,如此一來更能有助於細膩香氣的辨識,20%上下你就可以盡情的搖下去,但這樣不好喝啊...
至於感受酒款上中下層的香氣,只要置杯時間足夠,經過相當程度爆肝,訓練,將感官與日常事物結合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要知道所謂品酒師,他們的嗅覺味蕾大部分也就是正常人類的程度,無法用自己語言描述出味道只是缺乏連結,不用妄自菲薄。
第三點關於味蕾在舌頭的分佈
基本上較沒有爭議的是,舌頭的每個地方都具備又感受到酸甜苦辣鮮五種感官味道的能力。而Wset教科書上確實有寫說不同舌頭部位對於前述幾種味覺感受分別在哪個部位較為靈敏。
只是自然科學研究一直在發掘並且推翻過去的認知,誰說教科書上寫的就一定正確,搞不好只是還沒改版罷了。
飲酒是一種生活樂趣,每個人的習慣,飲酒文化都不相同,沒有什麼樣的喝法一定正確或不正確。兩酒相信,只要喝得出味道,不要害怕,不要把老饕當酒鬼神經病,常找酒展或品飲會認真去走跳,或在夜深人靜時獨飲,總會遇到屬於你威士忌。
http://r01341040.pixnet.net/blog/post/72428383
當然最誠摯的建議是,看本段上面連結內的文章(不是下面的影片),尋找威士忌風味的迷途!